中国改革与发展系列课题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之路
中国改革与发展课题组于2015年在中央党校就“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之路”课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展开深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占群,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许志功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
针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之路问题,专家们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三大特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关于新常态下速度变化问题,专家指出,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符合后发展国家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的普遍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追赶型国家迈向更高发展阶段出现的新特征。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重返制造业及汽车燃油等原因,如今也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过度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但根本上还是国内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旧引擎已无法带动新增长,需要我们优化经济结构,更新动力系统。
关于新常态下结构优化问题,专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改进民生。压缩产能过剩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需求结构方面,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降低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依赖度。区域结构方面,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人均GDP的相对差距。收入分配结构方面,着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
关于新常态下动力转换问题,专家指出,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的格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缺乏高端核心技术的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在减弱,传统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创新驱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沿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跃升,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并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围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之路课题,课题组将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